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,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超200万,是全国经济强市,并相继荣获福建省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生态市、福建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等称号。全市林地面积约7900公顷,是城市面山的典型代表,森林防火工作面临严峻挑战。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,始终坚持“人防筑基、科技赋能、装备强能、宣传凝心”的工作思路,探索实践特色化务实举措,打造出契合“晋江经验”的森林防火模式,精准贴合本地“保护与发展协同”的现实需求。“十四五”期间以来,晋江市实现森林火灾“零发生”。
一、体系织密“人防网”,筑牢防火第一道防线。以责任落实为核心,构建“统筹—执行—应急”一体化人防体系,充分发挥人力防控基础作用,确保森林防火无死角。一是强化统筹,压实责任链条。以林长制为抓手,明确三级林长职责,压实494名村(社区)林长一线领导责任;推动100名护林员网格化管理,重点联动232个防火重要通道路口,形成“100个网格巡护体系”,实现全市林地划片包干、责任到人,形成“林长统筹抓总、护林员一线值守、检查卡口把关”的责任闭环。二是细化巡查,严控火灾风险。严格要求护林员按网格化管理每日全覆盖巡查,重点排查林区输配电线路周边、墓地集中区等火灾高风险区域,及时处置隐患。严格野外用火审批,在高森林火险期及清明、冬至等重要节点增设临时检查站,登记进山人员车辆,杜绝火源火种入林。三是建强队伍,提升应急能力。明确100名护林员承担火情早期处置任务,全市8支23辆园林绿化洒水车可调配参与森林防火应急处置。全市配备10支专业扑火队共85人,常态化开展扑火技能、安全知识专项培训,形成“早期处置+专业扑救”应急联动模式。
二、科技搭建“智慧网”,构建立体防控新格局。依托科技手段破解传统巡查“盲点、死角、漏洞”等难题,打造“地面+空中+线上”三维智慧防控体系,全面提升防控精准度与时效性。一是多次升级,布控地面监测网络。连续4次投入专项资金优化监控系统,布设33个高清探头、15个智能语音卡口,整合公安7000余个治安监控探头,覆盖全市10个主要山脉森林面积的91%,通过指挥中心实现重点林区全天候实时监测,精准捕捉火情隐患与违规用火行为。二是重点补充,组建空中巡护力量。针对地面监测死角,在清明、五一、国庆等7个重点时期调配市级6组、镇级12组共36台无人机参与巡护巡查。为护林员配备无人机等装备,充实智慧护林员巡查机制,构建全方位山体火情监控体系。三是部门联动,形成应急防控闭环。联动应急综合指挥、气象实时动态、公安应急报警、行政执法管控通报等4部门线上资源,共享监控、无人机信息,贯通市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等3级应急指挥,形成“发现—上报—处置”高效闭环,实现30分钟的处置效率。
三、示范引领“硬实力”,夯实基础设施强保障。结合森林资源分布特点,推广“标准化+差异化”模式,进一步夯实森林防火基础设施,构建兜底保障体系。一是树立典型,创建示范样板模式。开展年度考核,评选“优秀护林员”,设立“生态守护之星”,表彰“森林扑火先锋”,激发林长、护林员、保安人员森林防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。选取典型村镇、公园打造群防群治示范单位,以点带面推动示范经验转化,引导全民参与的防火自觉性。二是强化建设,提升基础设施硬件。结合山体公园建设,修建和维护防火通道162公里,实施引水上山工程5个,在林区关键节点建设消防水池8个,储水罐12个,物资储备点9个,更新防火巡护服和扑火工具200套,为第一时间快速扑火提供“硬件”支撑。三是着力化解,提高火源管控能力。聚焦人员密集区及重点区域,强化林缘路边可燃物清理,年均清理面积达4000亩。结合园林绿化日常管护,清扫、加湿林内道路两侧及重点区域46公里,深化林电安全共建,更新低矮苗木420亩。
四、创新激活“宣传力”,筑牢全民思想防火墙。突破传统宣传模式,通过多元化、接地气的方式,引导全民参与森林防火。一是多模式,创新非遗宣传载体。结合本地非遗文化,邀请泉州讲古创作《森林防火闽南四句》,柯派传承人创作《高甲戏柯派“噘”森林防火》等创意短视频,分别获评泉州应急视频一、二等奖,成为非遗助力应急宣传的典型案例。二是多角度,开展立体宣传活动。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矩阵,线上每年投放提醒短信70万条、触发朋友圈广告40万次、转载宣传语音视频突破200万次;线下组织“进学校、进农场、进村庄、进企业、进社区”等五进宣传活动,发放公开信等宣传材料10万余份,实现宣传全覆盖。三是新方式,引导文明安全用火。通过“隐患排查”有奖问答小游戏,播放以案释法《火不单行》典型案例视频,在山下设置多功能森林驿站等方式,清明重点时期开展“鲜花换火种”“赠送防火水”等活动,强化警示引导,被动变主动,做到横向到边,纵向到底,全覆盖宣传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